close
米勒展在上週結束,而本篇心得,拖了至少兩個月...
展場的動線規劃不是很順暢,很多地方都擠得滿滿的,
說是要效仿奧塞美術館的展出方式,作品前不隔玻璃,
只用細細的一條線提醒參觀者的距離。
但是,走道不夠寬阿!這又不是奧塞美術館...
於是擁擠的人潮幾乎都擠到了分隔線前面,變成人牆...
這樣的參觀經驗實在是不怎麼好。
撇開展示的問題不說,來看看展覽的作品吧。
看到原作的感受,感覺果然不一樣。
《拾穗》
說實話《拾穗》給我的感動並沒有很大,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...
我好奇為什麼米勒不畫出農人的表情,而只是她們的姿勢。
雖說這動作透露了很多故事與背景,但我更好奇這些農婦的心情。
她們是以什麼樣的角度與心情撿拾收割後殘餘的麥穗...
是悲?是喜?是憂?是樂?是埋怨,還是感恩?
《晚禱》(原名:糟糕的馬鈴薯收成)
這是《晚禱》,...《晚禱》讓我好驚艷。
那來自圖畫上的光線,映照在馬鈴薯田裡,灑在背著光的兩位農民身上,竟讓我覺得溫暖...。
走進畫裡,感受到日光的溫度、微弱的風,嗅到泥土的味道...連心都平靜下來...
這光景讓我駐足好久,捨不得走開...。(好險我是一個人來)
米勒筆下的農民。
《播種者》
《簸穀者》
《紡紗女》
米勒筆下的農民,是充滿力與美的。
他們是英雄般的辛勤工作者,為滿足自己與需要的人。
她們在米勒的筆下樂在工作,因他們的工作而顯得偉大。
對米勒來說,畫這些農民,比起畫達官貴族的肖像來得有意義多了。
畫家們走出城市回歸田野,固然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旅程。
在米勒不順遂時,曾一度淪為"畫裸女圖維生"的畫家。
在受到這樣的嘲諷之後,他帶著妻小到鄉下去畫他所看到的"永恆"。
(米勒初學畫時,他的祖母告訴他「要畫永恆的東西」。)
巴比松的這些畫家們找到了什麼?我們又透過她們的瞳孔跟畫筆看見了什麼?
我還是覺得矯情了一點...。
人與自然的比例,人不該這樣宏偉,天與人應該是天差地別的...。
--
2008.10.02補充
但回到觀者的角度,
如果不將人放這麼大的話,是不是就很難傳達出"天園之樂"的情景呢?
是不是就很難表達出"樂在勞動"的那個畫面?
Well...?
--
《春天》
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張,喜愛的程度不亞於《晚禱》。
事實上,看見這幅畫時,我心中驚呼了一聲。
「這不是春天!這根本是天堂!」
至於你要問為什麼,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。
但這幅畫中,我看見了天堂的模樣...
另外,我也喜歡《牧羊女與羊群》、《格賀維勒的教堂》、
杭特的《農婦》、波納的《第一次鬆土》、布荷東的《拾穗者之歸》.... 我在展場流連忘返
總之,我很喜歡這些作品。
跟上次故宮的華麗巴洛克比起來,田園之美的確美多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